1、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本而言,这个女人的家庭是非常不幸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邻居的家庭问题严重。她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但是,R作家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这种隔绝的生活,让由两性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凸显在了女孩的面前,就像命运一样,强拉她坠入深渊。在这里,孩子与成人的主题不仅仅被表现为孩子向成人生长的心路历程,这个主题由于陌生女人始终坚持让R作家认出13岁的她而变得更为复杂——孩子在成长与拒绝成长中纠结——这部小说因此比以往任何一部小说都更为丰富地描绘了自我与他者相互争斗的状况。
2、另一方面,反而因为这种刻意扭曲、暗带夸张的心灵倾诉,让这份感情拥有了超脱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纯粹,愈是难得,愈是不求回报,毫无保留,直至令人为之潸然泪下。
题记:
世上,最深情的暗恋。
遗憾,一腔深情错付。
(一)
这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家高尔基,曾经说:真是一篇惊人杰作。
2005年3月4日被徐静蕾导演搬上荧幕。由徐静蕾和姜文主演。
把故事发生地由维也纳换成了北平。时间,则放到旧中国三四十年代。
主要讲述那个卑微的女孩,用一生来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前一段时间,我曾经介绍过一部西班牙悬疑剧情片《对她说》。
那里的男主人公贝尼诺就深情或者说偏执地爱着一个“植物人”女孩。
那种畸形的爱恋,让人震惊,也让人惋惜。
女作家张爱玲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的背后,曾写到: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为什么会自卑如此?这一定与性格有关,与原生家庭有关。
记得,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卑心理。
就看你在成长过程中,怎样解读周围的世界。
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她的世界几乎像针尖一样小,小到只有所谓的爱情。
当一个人心小的时候,她的性格,一定是偏执的,倔强的,倨傲的,自负的。
这样的人,也是“一根筋”,认准一条道就会走到黑。
渐渐顿悟,看过的电影越多,就越会发现,电影中的主角,不管男女,都是一些性格极端的人物。
或许,只有性格极端或者病态的人物,才会有不该发生的故事吧。
所谓,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二)
看了那么多电影,这也是唯一一部,电影女主角没有名字,连绰号都没有。就叫“陌生女人”。
由徐静蕾饰演,把那个自卑,羞怯,内向,多情的女孩子,塑造地栩栩如生。
才华横溢,豪爽,富有,风流倜傥的作家由姜文饰演。
他戴着眼镜,一袭风衣,潇洒不羁。他的戏份不多,总是来去匆匆。
浓墨重彩来展示的是陌生女人哀婉,悲情的一生。整个儿影片,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惆怅像月光一样洒在观众的心上。
电影以倒叙方式开始,刚回到家的著名男作家,收到厚厚一封信。
是一个陌生女人写来的。
这个女人的孩子,死了。孩子的父亲,是男作家。而,男作家竟然对此毫无所知。
当这个男作家收到信的时候,女人已经死了。
这封信,是她的绝笔。
电影以此为引子,展开故事情节,也强烈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
如果,你正好坐在屏幕前。你肯定也要问,为什么?都有孩子了,父亲竟然不知道?孩子多大,为什么会死?女人是谁?和作家又什么情感纠葛?她为什么要写信?
镜头一闪,时间倒流,回到了十八年前的北平。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朴的四合院。
那个时候,女孩13岁。作家25岁。多年美好的年华。
女孩,青涩,单纯,涉世未深,简单的像一件漂亮得新衣服,没有经历过人间风雨。
此时的作家,已然成名。博学,富有,英俊。这样的人,对少女有致命的吸引力。
这样两个人,这样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相遇,将会碰撞出怎么的心灵火花呢?
或许有一万种可能。也或者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忽视,一是铭刻在心。
那么,谁被忽视?谁又被铭刻在心呢?
(三)
当年,孙正义曾经有一场豪赌。他赢了。
那么,他赌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命。那个时候,他很年轻。
在一次常规检查中,忽然查出来有肝炎。医生告诉他,他还有五年时间。
孙正义的父亲,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种最新医疗方法。但,却只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胜算。
成就成了,不成,结果更糟糕。
可,孙正义答应了。他说,与其坐等死亡,不如放手一搏。
最后,他成功了。折磨他两年之久的肝炎,也彻底治好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的人生故事,成了不可复制的商业界传奇。
之所以,提起这场豪赌。是因为,我想到了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她似乎,也是豪赌,赌的是自己的一生。
不过,她的这场豪赌,从开始就知道结局。
把希望寄托在那样一个男人身上,如同把希望寄托在天边的彩霞上一样天真。
在谈这个女子痴情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家庭。
电影开始,她的父亲就已然去世。她和寡母生活在一起。家里较清寒,经济拮据。生活在一个大杂院里。
也可能是命运使然,有一天,作家搬到了这里。以一个成功者的形象,走进了这个女孩世界。
情窦初开的少女,不可遏制地爱上了这个作家。这种爱,深深藏在心里。
别人不知道,作家不知道,她的妈妈也不知道。
尽管明白,作家身边不缺美女。她还是爱,像爱天上的星星,只是仰望着,想象着…
后来,这个女孩的妈妈改嫁山东。她们需要搬家。她也随着妈妈去了山东,虽然,临走时,她万般不舍的还是作家。
一个13岁女孩子的感情,我宁可相信是羡慕,她羡慕作家的生活,罢了。
这似乎,还谈不上,是所谓的爱情。
时光荏苒,再一次,遇到作家,是女孩长大了,考进师范女子学院。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按理说,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眼界被打开,人际交往也增多。13岁时的事儿,应该忘记的差不多了。
可,这个女孩,惦念的依旧是这个作家。她特意住在作家附近,总是盼着能遇到作家。
机会总是会来的,如果你等。
这时候的她,已经出落成一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姑娘了。
一个成熟男人,像狐狸一样嗅觉灵敏,很快就抓住了这个机会。有人投怀送抱,还会有人傻到拒绝?
短暂缠绵之后,作家就借口出差走了。
这个傻丫头,有了身孕。
光辉的前程,至此断送。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她好好读书,毕业之后,有一份体面工作。再嫁一个如意郎君。生活的会很好。至少安稳些,不会受那么多苦。
她孤身一人,提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北京。
作家,对她,只是一个甜蜜的遥远的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那样的年代,因为战争,因为金钱,因为孩子,因为要活着,她不得不委身各色各样富贵男人。
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
其中的辛酸,笔墨不能尽数。
该死的是,她和作家再次相遇。那个时候,他们的孩子都八九岁了,是一个可爱的男孩。
可,作家把她当做了风尘女子。丝毫不记得,他们之间是有过故事的。
她从小爱他,还为他生了孩子。可,在他眼里,她不过一个可以花钱就打发的轻浮女子。
短暂相处之后,作家又一次故伎重演,找了一个“借口”溜了。
明知不可能,就应该及时止损。可,她,不,她就爱他。
世界上那么多人,又何苦在一个并不珍惜自己的人身上,浪费年华?
结尾又回到了那封来信。这个时候,孩子因伤寒死去。这个女子伤心欲绝,在决定自杀前,她给作家写了一封信。
讲了她凄婉的悲催的一生。
写在后面:
这样的爱情,电影中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现实生活中,就可以幸福一点。爱一个人,要大声告诉他。
你的心里话,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
这个女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自负。一切自己承担。两个人的事情,无论是谁都要有知情权。
人和人,抛却财富、地位、权力等外在的东西,人格是平等的。
太过卑微,似乎,就不必要了。
看似,是世上最深情的暗恋。也不过,一腔真情错付,罢了!
谁的一生,不是一生呢?
徐静蕾处理的很好,做女学生时,她矜持又大胆,日后出没欢场,成为交际花,她的风尘味十足,却又始终透露出一点内敛。她的爱情中,最悲哀的,不是爱一个人,那个人不知道也无从珍惜,最悲哀的是,爱是苦的,而希望渺茫,其中又搀杂着女性的自尊——她渴望他心甘情愿的停留在她的身旁,如果不,如果遗忘,她将不会用自己的爱情打扰对方。——一如她信中所言,在你的一生中,有许多女人说过“我爱你”,但是不会有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
她再一次的告别这个男人,在清晨的庭院里,与男人的管家相遇。
老管家颤栗了,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的相逢,他稍稍平静下来,便一如当年见到十二三岁的她时一样,喊着一声“早啊,小姐。”
此时,万种心酸如蚁虫爬过心头,轻轻噬咬,她终于忍不住眼眶中蓄满泪滴,这管家他在她的人生每个阶段里见过她,是她多年来的心迹和际遇的见证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爱你,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明了。”——她只能任凭心潮澎湃,任凭自己强忍辛酸和内心的痛苦,走过去,她经过管家,把那男人给她的钱塞在管家手里,然后义无返顾冲出门外——就像她义无返顾如飞蛾扑火扑向这段爱情一样的姿势。
那男人收到信,看完信,在他四十一岁的生日这一天。
花瓶将永远没有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白玫瑰,而这个男人此刻心中才多少有了一些女人依稀的倩影。
他顺着窗子往外看去,镜头推推推,一直推向遥远的过去,他似乎沿着黑暗,迈进了时光隧道,他看见一双执着坦白的眼睛,属于一个少女,闪烁在迎向他的灯光处的窗户里。
那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那种细腻的心理体验,只有女人才能理解。
谈奉献吗?不。
讨论的是这种爱的方式吗?也不。
不要跟我说,这种爱情是不对的,这个人未必值得你爱,也不要和我说,女人要自强自立,要懂得取舍,妈的,这部电影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地道战》《焦裕禄》让你总结教育意义。
你若不穿上那个人的新鞋走一公里,你没资格讨论她今天的心情。
我看完碟了,和少荣说声再见,回房间,用纸巾悄然掩去我的眼泪。
我在电脑上打这些字的时候,想到很多年前看到的小说。
当时,我趴在心理学课上,也是这样轻轻的擦着眼泪。我在偷偷读《我爱比尔》,那时,我看到“阿三在晚上,摊开一地的纸条,她找到了那几片纸,她拼凑起来,‘比尔在一个夜晚向阿三求婚’,她跪在地上哭了起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刻,想起阿三。
我又想到另一篇文,《爱是不能忘记的》,想起那一套,“母亲”永远带在身边的《契克夫全集》。
我想起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和那些绝望的爱情,可能有时他们只是爱上爱情,但那份凄楚,仍让我心悸。
我忍不住叹息。
我尤自沉浸于阴暗的心情。
我一直没有机会长长久久的爱一个人,是我的问题,也是我遇到的人的问题。
可是我现在希望长长久久的爱一个人,和他相爱,做最普通的夫妻,吵最寻常的架,只要能守在一起,那是平庸至极却想起来就美妙的事情
2!!!!!!!!!!!!!!!!!!!!!!!!!!!!!!!!!!!!!!!!!!!!!!!!!!!!
我一直没有机会长长久久的爱一个人,可能是我的问题,也可能是我遇到的人的问题。
今天下午阳光灿烂,少荣对我说,咱们看碟吧。我捧着茉莉花茶,坐在她的房间里。我们是安静的,窥着电脑里逐渐清晰的画面:在信上盖上邮戳,自行车轮慢慢转动,邮递员掏出厚厚一叠信,男主人公就着一大碗炸酱面,拆开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你从来没有认识过我”......
电影开始了。
女主人公在少年时代,睁着一双坦白而无辜的眼睛,静静怯怯躲在角落里,看着和她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成熟男人的身影。那时的她是一张白纸,母亲寡居,生活如一潭死水。那男人搬近她家,无论朝气、神彩还是许多许多书堆积起来的儒雅;音乐、歌声、笑语包括年少的她未必可以理解的风流神态,先是将她吸引,而后彻底收服年少的心。他是第一个她接触的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她清楚的意识到那是男人——如同《大明宫词》里小小的太平公主,看到面具下明媚的一张脸开始,她的心被打动,于是这张脸,这个人便成为青涩少女心灵所可容纳的全部梦想。
他和她的距离太遥远,是她刻意拉近。
少女时代,她趴在窗口执扭的望着对面的灯光;借故帮这个男人的管家收被子,闯进男人的家里;到后来离开北平六年后,再考大学回到这个男人的身边,继续看他和一个又一个女人调笑着,路过她,没有任何熟悉的感觉——她是幽怨的,但她又很倔强。一旦有机会,在一个傍晚意外和他相遇,她便抛弃了少女应有的矜持,投入向往已久的怀抱里。
当她赤裸的躺在这个男人身边的第一夜时,她独白道,她仿佛亲近了年少的梦想。这一点,从她触摸年少时在这个男人房间里看见的外国女人的雕像时温存的指法开始,我就明白了。
长时间的等待,自少女起萌生的爱,使她心中常怀绝望,而这种绝望,把这个男人变成她的理想。是理想,她便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也肯接受失败。因此只要获取一点点,接近一点点,她就满足,她的内心里还是那个趴在窗台向往对面的一线光的年少的自己。
他说,他会快回来,回来就会找她;就这样轻易而拙劣的离开她。
咬了一半的苹果,与他曾经赠她的那朵白玫瑰一样,无论曾经多么新鲜,最终都会腐烂,在男人心里不留半点痕迹。她却怀了他的孩子,远走他乡,在战乱里奔波,她每年在男人生日这一天送上一束白玫瑰,作为曾停留在他生命里的一点纪念,她其实在心里希望男人会因为那束白玫瑰想到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出现。
然而他却什么都忘了。
日后,她成了高级妓女,出没欢场,为生活。
几经周折,她依旧落入这个男人的怀抱里,他却又一次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作为十二三岁的少女住在隔壁,也没有认出她作为清丽的女学生曾出现在他的生命里。
当她终于用女人的方式和这个男人纠缠在一起时,她却从未改变过自童年时代起固执青涩的爱情——一个属于女孩子,不肯移动的爱,一如当年她离开北平时母亲眼睛里的不可解释不明事理的执拗——她未肯长大。
她其实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走出房门,那一瞬间,我怀疑幼年的她躲在房屋的一角窥测着她自己成熟的身影——如今的她便是幼年时期看到的爱人领回家的一个个随随便便的女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但除了这种方式,她也无法接近她的唯一爱人。
他没有认出她,可他摆脱她的方式,却是一模一样的。她说,我该走了;站起来,麻木的穿衣服,戴首饰,麻木的看着男人往她的包里塞嫖资,她走到门前,却看到自己送的白玫瑰,她要求男人送她一朵,男人一点不迟疑,但不迟疑,不清楚这白玫瑰来自谁,分明这么多年来她的心意,他毫不知情;而曾经的她的出现,他根本没有记忆。
她对他来说,永远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哪怕她用心爱着,甚至偷偷生了孩子。
发表评论